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详细

火热进行中!第二届钱惪英才论坛科技月精彩呈送①

发布时间:2025.05.08
字号:

图片

2025年4月至5月,重医附一院主办的第二届钱惪英才论坛科技月活动举行。4月11日至20日,6场学术会议陆续精彩登场。

 

本届活动以“承惪创拓·聚智鼎新”为主题,搭建了开放协作、多元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行业内众多专家学者参与。活动聚焦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生物技术等医学前沿领域,激发跨界思维,为临床转化与科研突破注入新动能。

 

钱惪大讲堂暨耳鼻喉创新论坛

 

图片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等5位耳鼻咽喉科顶尖专家作专题讲座。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邱景富,重医附一院院长罗勇、党委副书记李建平出席,参会人员800余名。论坛由重医附一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杨玉成主持。

 

图片

 

韩德民院士从“大众健康严峻挑战、诊疗服务模式转型、构建数字化大模型、塑造健康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展开讲座,指出14亿人民整体医疗健康保障能力供给水平的提升,需要探索建立AI赋能全民健康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健康管理前置"打破传统诊疗模式,将服务链条延伸至预防筛查、精准诊疗、慢病管理等全环节。依托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可穿戴设备动态监测等技术,实现高危疾病提前预警和个性化健康干预‌,实现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通过规划顶层设计鼓励创新技术(政策端)、加速AI赋能医疗技术服务(医疗端)、深耕基层服务技术需求(技术端)、政策赋能构建良好健康生态(生态端),共筑主动健康新未来。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党永军系统阐释了天然产物P57分子靶点作用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李华斌分享了过敏性疾病的炎症免疫反应与肿瘤微环境互作机制的国际前沿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杨钦泰就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院生态构建及耳鼻咽喉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副主任孙宇细致介绍了体内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子显像技术。

 

·

此次学术论坛聚焦耳鼻咽喉学科前沿,深度融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新突破,通过搭建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汇聚业内权威专家,围绕耳鼻咽喉学科展开深入探讨与思想碰撞,致力于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在耳鼻咽喉领域的诊疗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为耳鼻咽喉学科的长远发展注入动力。

 

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前沿论坛

 

图片

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胡昔权在其学术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经颅超声神经调控技术的前沿动态,他指出这些突破性研究不仅涉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交叉,更是实现精准康复与临床转化的关键所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康复研究院院长单春雷介绍了基于神经环路的脑功能康复研究,提出了“BCI+康复机器人+神经调控+虚拟现实+感觉传入”的协同互补模式,以促进更全面的脑重塑。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吴文分享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机制及其团队在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与疼痛发生方面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魏全从基因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生物新技术等多个方面分享了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指出“多模态神经修复策略”在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中的良好前景。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院长靳令经分享了关于帕金森病患者躯干姿势异常及其干预技术的研究。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行政科主任倪国新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结合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分享了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管理与治疗策略。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特聘教授陈林从骨性关节炎的非手术治疗入手,探讨了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有效结合的新思路。

 

重医附一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白定群针对骨关节炎引起的软骨和滑膜损伤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总结了骨关节炎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对其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
钱惪英才护理论坛

图片

 

图片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以“护理管理与创新的发展趋势”为题,剖析了护理管理领域的前沿动态。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韩琳以压疮管理实践为例分享了“数据驱动护理质量精细化管理”方案。

 

陆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朱京慈教授围绕“护理科研项目申请书写作要点”,提供实操指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胡秀英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大健康背景下护理科研的切入点和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简伟研教授交流“临床护理大模型辅助决策实现路径”,开启智能护理新视野。

 

·

神经科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医学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

图片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瘤中心主任吴哲褒系统性介绍了垂体泌乳素腺瘤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典型病例展示了精准化序贯治疗的临床实践成果。

 

重庆大学血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侯长军系统阐述了微流控芯片与纳米生物界面协同创新机制,并展示了先进的肿瘤诊断设备。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李念兵深度解析了“非线性散射-荧光双模态信号协同放大”方法,展示了该传感器在重金属离子实时监测、肿瘤标志物超早期筛查等领域的应用验证数据,为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创新支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董志芳教授,为靶向脑内乳酸代谢微环境的干预新策略提供了思路,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激烈讨论。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国明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标志物检测新技术进行了讲述,现场引发跨学科热议,与会专家围绕临床样本预处理、多组学标志物联合检测等转化医学难题展开深度探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超早期精准诊断提供了“工程-信息-医学”三元协同的创新解决方案。

·

 

智能影像诊疗新技术论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刘刚围绕分子影像探针设计及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讨。

 

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于杰针对肝脏结节的多样性和诊断挑战,提出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多分类智能诊断模型,能够有效提高肝脏结节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协和)精准医学技术平台主任杨萌聚焦光声成像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张丽提到,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结合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高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决策依据。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聂立铭教授主要介绍了光学成像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张坤围绕声动力治疗和热消融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展开,重点探讨了减弱肿瘤不完全消融后的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创新技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主任徐辉雄展示多项医学创新研究,分享了超声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和成功案例。

·

 

医学影像前沿技术论坛

图片

 

图片

 

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郑传胜讲述了从图像到基因,基于人工智能的放射基因组学,为癌症无创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主任吕栗围绕精神影像学临床研究的新突破展开了详细讲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倪大龙教授介绍了新型磁共振成像探针及纳米修复医学的前沿技术。

 

武汉协和医院放射科总技师长雷子乔聚焦新型高效CT标记物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创新应用,探讨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会议安排
>

 

撰稿 | 戴安娜
编辑 | 连肖
排版/校对 | 陈唯
初审 | 李俊龙
复审 | 李丹 龙利蓉
终审 | 邓兴宇
图片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